上传作品
|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>名家访谈>《八十年代多余底片》李云鸿纪实摄影

《八十年代多余底片》李云鸿纪实摄影

作者: 新时代摄影网
发布时间: 2019-07-18
浏览量: 1193

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爱上了摄影,78年攒了两月工资,花了46块钱在信托商店买了一台海鸥203二手相机。在之后的日子里,怀揣摄影家的梦想拍了很多照片,那个年代主流媒体所用的照片都是宏大叙事、为宣传拍的红光亮照片。改革开放初期搞摄影的人很少,那个年代学习摄影非常难,得到一本大众摄影爱不释手。

1.png

2.png

后来,1980年参加北京第一期摄影学习班,听了黄翔老师和荻源苍老师的课后,开始学拍风光片。当时结识了解海龙等一群影友。有一次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上大课有近百人听课,课间我和影友聊的正欢,低头一看摄包不见了,照相机被偷了,那段时间别提多懊恼了,没了照相机怎么学摄影?当时工资很低,一月挣36块钱,为了继续学摄影,把手表、自行车都卖了。当时的大三件,有自行车,手表,缝纫机,这是那个年代搞对象、成家的标配。与现在结婚有房、有车一个样。无奈,为了继续学摄影,只得忍痛用上下班骑的自行车、看时间的手表换了一台珠江DF照像机继续学摄影。 

3.png

后来我们这些影友又加入北京崇文区文化馆的北京广角摄影学会,在崇文区文化馆刘加瑞老师指导下边学边拍。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晚上,大家把自已拍的作品拿到广角学会来,放在桌面上,让大家评论,自己谈拍摄体会,再评出一二三等奖。当年北京市广角摄影学会,是文革后比较早的民间性摄影组织,聚集了一帮对摄影热情极高的青年。引得在北京需要摄影的各类媒体都从广角摄影学会选人,为此很多广角人都到了媒体做起了摄影记者,并且经常独当一面,这样看广角摄影学会倒有点像摄影的黄埔。

4.png

5.png

曾经的“广角”之所以声名显赫,还是与当时相互间的民主、平等的氛围,以及每个人都有一个简单的摄影梦相关。当时大家送来的片子有点杂,拍什么都有,广角学会开始组识会员对摄影选题展开了大讨论。讨论拍风光片、艺术片,还是纪实片,经过讨论后,一致认为纪实摄影是不给历史留下空白而更有意义的。为此我受益良多,我慢慢对自已的拍摄内容即摄影方向有了清晰的思路。1984年在解海龙的推荐下,我调到了崇文区图书馆录像室,搞摄影和录像工作。1986年崇文区化馆大楼盖好后又调我去文化馆工作。因工作上的便利我拍了很多,现在看来是很珍贵的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照片。


6.png

八十年代改开放初期,有一句响亮的口号,知识就是力量,知识改变命运,科学致富。我八二年拍了一张老农民在新华书店看书的照片,起名叫《找财神》这张照片正是改革年代人们知识贫乏渴求学习的写照。这幅作品获得建国三十五周年 文艺作品征集摄影一等奖。

8.png

我后来又拍了大量农村题材的照片,炕头教学,山外来客等,也拍了大量的社会纪实题材的照片。现在拿出来再看倍感亲切。

9.png

我很庆幸赶上了改革开放,我用我手中的像机记录下这个时代一些生活碎片承现给大家。


10.png

去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,中国摄影家协会,为我在中国摄影网举办“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”李云鸿个人摄影展,去年出版的《中国时刻》40年400个难忘的瞬间,入选我的作品。人民摄影报把我推举为它们的“明星摄影家”栏目;另外还有我的一百多幅作品被各大报刊采用,被中国摄影杂志和山东画报社等单位刊登。2018年入选《见证改革40周年全国摄影大展》。

11.png

李云鸿,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、中国摄影著作协会会员、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、89年入选中国摄影家大辞典。

80年在北京市文化宫参加第一届摄影学习班,1984年调入北京崇文区图书馆录相室,1985年第一届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毕业。

1989年邮电学院科技摄影专业毕业,1986年调入北京崇文区文化馆摄影组录像室,1987年北京电视台崇文记者站记者,1990年北京电视台记者,1993年北京中亚新闻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董事长,1996年28集电视连续剧《办案四人组》总策划、总制片人、出品人,1997年18集电视连续剧《希望》总策划、总制人、出品人。

80初开始摄影创作,1983年在王府井新华书店拍摄的《找财神》获《今日中国》摄影比赛二等奖。1984年《找财神》获建国三十五周年一等奖,有近百幅作品参加国内国外各种展览,在各报刊,大众摄影杂志上发表获奖。

2018年中国摄影家协会网,《见证改革40周年》李云鸿个人摄影展。